服務熱線
15236755555
臘八節,俗稱“臘八”
節期在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
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
這節日的習俗是“喝臘八粥”
逐漸成為
家喻戶曉的民間節日
臘八文化
臘八起源
臘八節又稱臘日祭、臘八祭、王侯臘,原來古代歡慶豐收、感謝祖先和神靈(包括門神、戶神、宅神、灶神、井神)的祭祀儀式,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,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。后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。夏代稱臘日為“嘉平”,商代為“清祀”,周代為“大蠟”;因在十二月舉行,故稱該月為臘月,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。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后的第二個成日,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?!墩f文》載:“冬至后三成日臘祭百神?!笨梢?,冬至后第二個成日曾是臘日。后由于佛教介入,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,自此相沿成俗。
臘八傳說
臘八節是農歷臘月(十二月)初八,起源于元末明初,據說當年朱元璋落難在牢監里受苦時,當時正值寒天,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創找出一些紅豆、大米、紅棗等七八種五谷雜糧。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,因那天正是臘月初八,朱元璋便美名其日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。美美地享受了一頓。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,坐北朝南做了皇帝,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,他于是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,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。
臘八習俗
臘八粥
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,已有一千多年。最早開始于宋代。每逢臘八這一天,不論是朝廷、官府、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。到了清朝,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。在宮廷皇帝、皇后、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、侍從宮女賜臘八粥,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、果等供僧侶食用。在民間,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,祭祀祖先,同時,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,饋贈親朋好友。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,爭奇竟巧,品種繁多。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,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,如紅棗、蓮子、核桃、栗子、杏仁、松仁、桂圓、榛子、葡萄、白果、菱角、青絲、玫瑰、紅豆、花生.....總計不下二十種。臘八粥熬好之后,要先敬神祭祖。之后要贈送親友,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。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。吃剩的臘八粥,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,卻是好兆頭,取其”年年有余”的意義。
臘肉
臘肉,又叫熏肉。每年進入臘月,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羊,謂之年豬、年羊。在小農經濟的農耕社會農民的日子很清苦,一年到頭很少吃到肉食,因此殺豬宰羊是一件大事。除了留夠過年吃的新鮮肉以外,其余的肉要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、大茵、桂皮、丁香等佐料,腌入缸內7至15天后,拿出來用粽葉繩索串掛起來,滴干水,掛在灶頭或火爐上面,經過煙熏火烤,做成肉干,稱為“臘肉”。一些講究的家庭,還把腌制的鮮肉先用柏樹枝、甘蔗皮、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,蒸發其中的水分,然后再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。熏制好的臘肉表里一致,晶黃剔透,煮熟切成片,透明發亮,色澤鮮艷,黃里透紅,吃起來味道香醇,肥而不膩,不僅味道獨特,營養豐富,而且還有健脾祛寒、消食開胃等功能。
臘八蒜
臘八蒜,又稱臘八醋。是臘八這天用米醋泡制去皮的蒜瓣,保存到除夕啟封,正好可以食用。醋則酸甜香辣,蒜則湛青翠綠,是春節期間的佐餐佳品。但這種美食也曾被商家用作它意。代年關前,是各行各業要把一年的盈虧主欠算出來,但是臨近春節,登門討賬,顯得不近人情,于是借年終清算結賬的時節,"蒜”、“算”同音,債主們便用送臘八蒜給債務人的方式催債。債務人見到臘八蒜,也就心照不宣,明白債主是在催還債務了。因此,北京還流傳了這樣一句俗諺:“臘八蒜、臘八蒜,放賬的送信兒,欠債的還錢。
節日祝福
過了臘八就是年,一年一歲一團圓
今日臘八
好運“粥”而復始
中科信達建工集團愿您:
諸事“粥”全,
美好和幸運都能常伴您“粥”圍